王俊傑

畢業於德國國立柏林藝術學院 (HdK Berlin)獲卓越藝術家最高文憑(指導教授為Valie Export與Heinz Emigholz)。1984年起開始從事錄像藝術創作,為台灣新媒體藝術的開創者之一。現專任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教授並兼系主任 。

1984年獲台灣「雄獅美術新人獎」。1995年獲德國「柏林電視塔藝術獎」。2009年獲「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藝術大獎。2000年獲日本著名美術雜誌「美術手帖」推選為「最受注目的100位藝術家之一」。2002年為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製作公共錄像裝置作品《雙城記》,同年並獲日本NHK電視台製作三十分鐘記錄專輯於「亞洲名人錄」(Asian Who’s Who)全球頻道播映。

重要國際邀展包括:「美國電影中心錄像展」(1989)、「光州國際雙年展」(1995)、「威尼斯雙年展」(1997)、「約翰尼斯堡國際雙年展」(1997)、「移動中的城市」(維也納分離主義藝術中心,1997)、「1998台北雙年展:慾望場域」(2000)、「亞洲藝術三年展」(1999)、「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1999)、「無法無天:2000台北雙年展」(2000)、「亞細亞散步」(2002)、「林茲電子藝術節」(2013)、「上海西岸雙年展」(2013)、「柏林超媒體藝術節」(2014)、「日本道後溫泉國際藝術節」(2014)、「歐洲媒體藝術節」(2016)、「光·合作用」(2017、2019)、「覺醒:亞洲的藝術介入社會1960-1990s」(2018)等。

王俊傑近年來亦擔任獨立策展人工作,2004年策劃「漫遊者-國際數位藝術大展」,為台灣首次大規模引介國際數位藝術的展覽,該展涵蓋了自九十年代以來的重要數位藝術經典作品,開啟了科技藝術在台灣的後續探討熱潮。重要獨立策展包括:「時代的容顏」(台北故宮博物院,2002)、「漫遊者-國際數位藝術大展」(國立台灣美術館,2004)、「後石器時代」(畫廊博覽會,2005)、「異響-國際聲音藝術展」(台北市立美術館,2005)、「2006台北雙年展:(限制級)瑜珈」(台北市立美術館,2006)、「台北數位藝術節」(台北當代藝術館,2009)、「Videonale-當代國際錄像藝術對話」(國立台灣美術館,2011)、「超旅程-2012未來媒體藝術節」(關渡美術館,2012)、「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2018)等。

近期參與多項跨領域新媒體劇場作品:2010年與王嘉明共同執導媒體劇場《萬有引力的下午》;2013年導演科技媒體無人劇場《罪惡之城》;2015年導演《索多瑪之夜》。跨域劇場視覺設計作品包括:華格納歌劇《帕希法爾》(國家交響樂團,2018)、普契尼歌劇《杜蘭朵》(德國萊茵歌劇院,2015)、華格納歌劇《尼貝龍指環》(國家交響樂團,2006)、《雙姝怨》(國家實驗劇場,2007)、幾米繪本《向左走向右走》大型音樂劇(台北小巨蛋,2008)、首部台語歌劇《黑鬚馬偕》(國家戲劇院,2008)等。

《激情》, 2017, 13’10

一個關於狂想者日常生活之激情的墜落。故事從一個太空人「哈爾」(Hal)突兀的出現在黃昏的荒廢港口碼頭開始。另外三個無所事事的水手也遊晃到碼頭來,慾望的流動充滿了孤寂的碼頭。《激情》的場景原型來自德國導演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於1982年的最後電影作品《霧港水手》(Querelle),也挪用了包括法斯賓德、法國電影新浪潮代表人物高達(Jean-Luc Godard)以及早逝的服裝設計奇才麥昆(Alexander McQueen)等人的作品意象;它同時指涉了肉體愛慾的激情與藝術家之於創作的激情,當激情停止了,一切的趨力也跟著消散。那又是什麼足以讓激情停止?它就如同死亡一般,肉體與慾望的動能再也無法抗衡眼見的外在世界,遺留下的只剩空蕩與班爛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