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觀自在VII:策展人語

“There is no longer a respective position – the real disappearing to make room for an image, more real than the real, and conversely – the remainder disappearing from the assigned location to resurface inside out, in what it was the remainder of, etc.”
——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擬仿物與擬像》

「元宇宙」成為了全球最新流行語。此詞來自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說《潰雪》,象徵著21世紀全球經濟、政治及政治體制遭受重創的反烏托邦特色。在這個國度,實體和虛擬空間匯合,人們逃離現實世界崩壞的空間。

儘管今天的科技仍未可提供現實與虛擬無縫對接且持續的體驗,那個預想中的21世紀,如同《潰雪》中的想像,與我們當下正在經歷的相去不遠。戰爭、經濟衰退、瘟疫、對政府的信任瓦解以及極端自然災害造成了全球空前的不確定性。推想小說的創作顯得像預言般越來越寫實。推想,你或會好奇:各種共享環境,無論是建造的、虛擬的或是處於兩者之間的,如何就我們愈發科幻的生活帶來啟示?


在香港的文化再現中,未來和現在並存已有相當一段時間。列尼史葛於1982年推出的科幻電影《銀翼殺手》中,描繪置於惡劣天氣的香港,在過度發展的都市環境裡,巨型霓虹廣告牌成為這城市最具標誌性的形象。《攻殼機動隊》—— 押井守於1995年製作的動畫和魯伯特桑德司於2017年執導的科幻動作電影 —— 亦同樣以香港為背景。香港處於事物過剩卻又消失得如成形般一樣快速的環境,仿若電影中充滿未來感的場面調度之現實體現。

當這些電影把超真實城市景觀構想成生活中自我存在和環境不斷被中介的隱喻,它們確切指出一個關鍵問題: 一個人可以體驗多大程度的人造感官刺激和虛擬替代,當中又有多少可被視為真實?或許,問題並沒有答案,而且我們大概與此種真實的距離仍然很遠。

然而,香港人與電腦及虛擬環境日漸融合是無疑的。例如,當社交距離措施一再收緊時,元宇宙虛擬年宵取代了今年的農曆年宵市場,設有虛擬禮品場館、商店以及NFT藝術展覽館。在差不多同一時期,香港地產大享於沙盒遊戲The Sandbox購入其中一塊最大的虛擬土地,欲建立一個創新中心,藉此模擬展示現實裡的初創風潮。數碼藝術展會亦變成本地潮人必去之地。除了商界之外,海洋公園作為香港政府持有的最具歷史性實體主題公園,亦計劃透過NFT和The Sandbox創造數位娛樂體驗。

也許,香港的城市景觀為科技黑色電影提供了就如《潰雪》所寫的完美設定。如是者,就現實世界的缺失而言,未來模擬環境能否給人們帶來重新想像的自由?人類在虛擬世界的非實體存在,能否享有在實體世界誕生的權利、自由和責任? 如果虛擬環境僅是現行金權政體的一面鏡子,事情又會是怎樣?

微軟(Microsoft)把元宇宙形容為互聯網下一代進化篇章。朱克伯格將Facebook重新定位為Meta,堅定地表示其立場。兩大科技巨擘對發展出脫離資本主義演變的全新互聯網,提供了甚少見解。革新的互聯網依賴消費和能源消耗的需求不斷增長,會為飽受氣候變化危機的世界帶來什麼轉變?在2021年12月,英特爾(Intel)提出需要將現今的晶片計算能力提升1000倍,才能讓元宇宙有效運作。一個消耗如此巨量能源的元宇宙,可以如何再現氣候危機並提供解決方法?

彼岸觀自在VII將探討藝術家如何中斷、回應以及觸碰虛擬世界,環境保護主義,崛起中的元宇宙。

線上虛擬遊戲《第二人生》是呈現氣候變遷影響的元宇宙世界先驅之一。2017年,日本、荷蘭和西班牙伊維薩均於其虛擬世界中發生水災,映現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2018年,線上游戲《要塞英雄》氣候小隊由科學家組成(和解散),讓玩家有機會一邊遊戲,一邊討論氣候變化議題。

《彼岸觀自在VII: 熵變》是長期流動影像計劃的第七期,計劃提出重新閱讀來自中國、英國及以外藝術家的影像作品。在最新一期,英國videoclub與錄映太奇於2022年4月至6月期間,集結多位國際錄像藝術家,探討他們如何解讀各種形式的環境,包括現實的,虛擬的,夾縫的空間。 節目透過藝術家們近年的作品重新思考環境演變和(元)宇宙概念。

(原文請參照英文版本)